1字派小说>历史小说>大明:从边军开始覆明灭清>第352章 洪督师的计策
  “......今闻将士用命,连战皆捷,足见卿忠勇可嘉。”

  “文灿既总理中原剿务,卿当专意西北,固守边陲,勿令事权纷更。”

  “川中巨寇窥伺汉南,亦不可不防,故特调曹变蛟、贺人龙二部暂归文灿节制,以专责成。”

  “卿则宜亲率余部移镇商洛,严扼武关,兼顾川陕,以为万全之策。”

  “钦此。”

  当皇帝的旨意送到洪承畴手中时,这位向来以沉稳著称的督师气得是七窍生烟。

  他强忍着怒火,恭恭敬敬的送走宣旨太监后,终于忍不住,狠狠将圣旨拍在了桌案上。

  “岂有此理!”

  一旁的副将见此情形,连忙上前护住圣旨:

  “军门,这可使不得!”

  “要是毁了圣旨,罪过可就大了!”

  但洪承畴却是充耳不闻,只见他呼吸急促,胸膛剧烈起伏,额角还能看见青筋隐隐跳动。

  “好你个杨文若!”

  “安敢如此欺我!”

  虽然是气急败坏,但洪承畴还没那个胆子对着朱由检开喷,只能把账算在杨嗣昌头上。

  他看得很清楚,这事儿肯定是杨嗣昌在使坏。

  要是皇帝不同意自己的动作,大可以下旨让他止步不前,没必要再将他麾下的两路秦兵调给熊文灿节制。

  这分明是杨嗣昌在背后捣鬼,给自己玩了一手釜底抽薪。

  “抚、抚、抚,这么多年过去了,还是逃不过一个抚字!”

  “果然是有其父必有其子!”

  “当年杨鹤当三边总督就一门心思想招抚,如今他儿子当了兵部尚书还要抚,简直是一脉相承!”

  洪承畴想起了当年在陕西剿匪的经历,不由得将杨家父子一并给骂上了。

  但他这次倒是错怪了杨嗣昌,不是杨嗣昌想抚,而是皇帝心中已经有了倾向,所以杨嗣昌才硬着头皮同意了熊文灿招抚群贼。

  地方和中枢,总归是信息不通畅。

  不过洪承畴倒也没骂错,这调兵的主意是杨嗣昌想出来的,就是为了给他添堵。

  一旁的副将拿起圣旨看了又看,长叹道:

  “军门,这可如何是好?”

  “要是曹总兵和贺总兵的两部人马被调走,咱们手上可就只剩三五千人了。”

  “难不成这中原战事......”

  洪承畴猛地抬手,打断了他的话,冷声道:

  “哼!我算看出来了!”

  “杨文若就是想借此机会将本督排除在外,让熊文灿那厮去捡现成的功劳。”

  “明明几路大军合围,顷刻间就能将流寇剿灭,现在反倒畏手畏脚,简直是蠢材!”

  洪承畴对于流寇的看法从来没变过,只有一个字,杀。

  只要把吃不上饭的刁民杀干净了,才能缓解人口过多造成的粮食压力,进而维持住朝廷的统治。

  看看现在的陕西,山西,经过他多年深耕,早已没有了吃不上饭的流民,自然也就不存在什么流寇了。

  也正因为坚信这样一套理论,所以洪承畴才对杨鹤和熊文灿的招抚政策如此不满。

  朝廷养兵都已经够困难了,哪来的余粮养这群刁民?

  还不如杀光,一了百了。

  之前的陈奇瑜在任时,洪承畴虽然心有不忿,但也愿意配合他行动,就是因为陈奇瑜是个主剿派。

  而卢象升虽然手段温和些,但人家也是该杀就杀,从不手软。

  再说了,论起搞起屯田养兵,卢象升是真的有两把刷子,所以洪承畴也没暗地里使绊子。

  如今他越过熊文灿指挥剿匪,并非是单纯的想加官进爵,而是他从根本上就不赞同熊文灿招抚的政策。

  这是路线之争,就跟当年的杨鹤一样。

  在他看来,主抚派不过只是空谈而已。

  没了粮食,招抚的流寇迟早都要反。

  熊文灿还以为谁都像东南福建的郑家一样,只要挂上个总兵参将的名头,就能乖乖受朝廷节制。

  他也不动脑仔细想想,人家那是靠着大海,背后有一张巨大无比的贸易网。

  有钱有粮,日子过得比朝中大员还滋润,自然不会反。

  削足适履,何其愚蠢!

  洪承畴绝对不允许这种蠢材上位,否则朝廷花了这么多钱粮组织的大围剿,就将付之东流。

  他快步走到舆图前,对着副将分析道:

  “你看。”

  “如今高迎祥、张献忠、罗汝才三股流寇,已经被朝廷大军围在南阳府周边,尤其是高迎祥,其主力就盘踞在邓州一带。”

  “他们现在是上天无路,入地无门,只有投降一条路可以走。”

  “可如今中枢的意思,还是想以招抚为主,完全没考虑到贼人降而复叛的后果。”

  “依我看,咱们干脆将计就计,让出一条通道来。”

  一旁的副将听闻此言,惊得差点说不出话来:

  “军门,您的意思……?”

  “难不成是要放水,眼睁睁看着流寇逃出去?”

  “万万使不得啊,往轻了说这是纵贼逃遁,往重了说这是养寇自重!”

  “万一被朝廷知道了,恐怕性命难保!”

  “糊涂!”

  洪承畴白了他一眼,没好气的说道,

  “谁告诉你咱要纵容流寇了?”

  “本督胆子还没那么大,敢拿自己的脑袋开玩笑。”

  “我这是要诱敌深入,继而将其一举歼灭!”

  洪承畴虽然想夺权,可他还是万万不敢放走流寇。

  当初在宁夏时,就是因为放跑了那姓江的贼子,才导致其成了盘踞西南的心腹大患。

  虽然锅都扣在了殉国的宁夏总兵马世龙头上,但洪承畴也被皇帝下旨申饬了一番。

  如今要是再放跑了流寇,那就不是一顿申饬能解决的了。

  听了洪承畴的计划,他的副将却面露难色,吞吞吐吐地回道:

  “可是……军门,实在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。”

  “曹总兵和贺总兵两部即将被调走,咱们拿什么去诱敌深入,剿灭众贼?”

  洪承畴摆摆手,纠正道:

  “剿灭众贼肯定是做不到了,我打算对闯贼下手。”

  “根据邓州传来的消息,闯贼如今搞起了屯田生产,手上不过才万余人马。”

  “三股流贼中,就属闯贼最弱,也最好下手。”

  副将闻言点点头,几家贼寇建立根据地的事他很清楚。

  为了清丈屯田,他们任用了不少原来的朝廷官吏,消息也是从这些人手上传出来的。

  当初流寇势大,这些明廷的官吏们不得不屈身事贼,如今朝廷大军在侧,他们自然也就动了重回朝廷的心思。

  洪承畴看着舆图上的标记,突然眼前一亮,兴奋道:

  “孙巡抚还在附近,可以调他手中的兵马一用。”

  “我记得他在关中屯田,新编练了一部营兵,听说有五千之众。”

  念及于此,他立马招来传令兵,吩咐道:

  “去,八百里加急,请孙巡抚来南阳见我!”

  很快,孙传庭便急匆匆应召而来。

  洪承畴也没绕弯子,直接开门见山问道:

  “伯雅,你编练的营兵,如今战力如何,可堪一战否?”

  孙传庭有些不明所以,但还是拱手应道:

  “回禀军门,下官麾下的五千兵卒,皆是从各地精挑细选的三秦健儿。”

  “粮饷器械虽然并不宽裕,但论起操练演武却从未有一日懈怠,士气可用!”

  毕竟是自己手把手带出来的,孙传庭对他手底下这支营兵可谓是信心十足。

  洪承畴见军心可用,满意地点了点头,随即将自己的计划和盘托出:

  “不瞒你说,朝廷已经下达了旨意,命熊文灿支持招抚一事,并且将我麾下的两部精锐调离了前线。”

  “可招抚一事本就是镜花水月,贼寇必定会降而复叛。”

  “因此本督决意,主动示弱,放开一个口子,诱使闯贼突围,然后将其一举歼灭。”

  “这场战斗,我想以你麾下的秦兵为主力。”

  “不知你意下如何?”

  孙传庭听完事情的来龙去脉后,这才猛地反应过来,洪承畴竟然是想阴奉阳违,兵行险招。

  这简直是场豪赌,赢了,自然是大功一件;

  可要是输了,或者让高迎祥只身跑掉,那后果简直不堪设想。

  他一时间愣在了原地,犹豫不决。

  对此,洪承畴也不意外,反倒是提起了一桩旧事:

  “孙巡抚,想必你应该不会忘了先前的黑水裕之战。”

  孙传庭闻言眉头一紧,脸色变得十分难看。

  黑水裕一战,他本可以来个开门红,将山穷水尽的闯贼赶尽杀绝。

  可万万没想到,百密一疏,还是让高迎祥给跑了。

  这件事,一直是他心里的一根刺。

  而洪承畴却对孙传庭的难堪视而不见,反而继续施加压力:

  “前有黑水裕之失,后有汉中邓玘截杀巡按御史,火并方国安部,率众投贼。”

  “如果我没记错,因为这两件事,你应该受到了陛下的严厉申斥吧?”

  “本督听闻,如今的陕西官场可有些不安分了,你这个巡抚的位置还坐得稳吗?”

  听了这话,孙传庭的脸色更难看了,黑得跟抹了锅底灰一样。

  他之前在陕西大力推行清丈屯田,整顿吏治,严惩贪腐,触动了太多人的利益。

  黑水裕的失利、邓玘部的叛变、再加上皇帝的申饬,已经让他的威信大打折扣。

  据他所知,陕西各地的反对势力正在密谋反扑,想要将他从巡抚的位子上拉下来。

  如今洪承畴提起此事,无非就是想把自己绑上战车。

  而孙传庭也很清楚,自己急需一场大胜来稳固自己的地位,同时证明自己的价值。

  仕途才刚刚起步,要是倒在了那帮虫豸的手里,他实在是心有不甘。

  孙传庭沉默了,内心天人交战。

  眼下看来是风险与机遇并存,只要将高迎祥拿下,足以扭转他目前的被动局面。

  良久后,他才猛地抬起头,沉声道:

  “军门……准备如何行事?”

  洪承畴闻言微微一笑,知道孙传庭已经被说动,心中大定。

  于是他将孙传庭带到舆图前,指着邓州,沉声道:

  “以退为进!”

  洪承畴取出炭笔,沿着西边的淅川方向,勾勒出一条弯曲的路线,

  “高迎祥目前被困于邓州,四面皆有我军,难以动弹半步。”

  “如今我可以借着圣旨调整部署,给他让出一条通道。”

  “首先,我会下令邓州北面的曹变蛟部,向均州、光化一带移防,让出通往淅川的道路。”

  “撤走了曹变蛟,闯贼便能走邓州——淅川——荆紫关方向进入陕西。”

  “我们要给闯贼造成一个假象,那就是官军内部令出多门,矛盾激化,导致我部被迫后撤,包围圈出现了一个缺口。”

  “只要他沿着缺口,便能冲出包围圈,沿着丹水一路北上进入陕西。”

  “而真正的杀招,就设在荆紫关段。”

  “这里又叫浙川狭道,道路在丹水与峭壁之间蜿蜒数十里,最窄处仅容数骑并行。”

  “一侧是湍急的丹水,一侧是密林覆盖的陡坡,堪称一线之路,十里之险。”

  “只要高迎祥率部从此路突围,必将被地形拖累,行进缓慢。”

  “届时,孙巡抚便将你的秦兵埋伏在荆紫关,以逸待劳。”

  “待其前锋探哨经过后,伏兵尽出,便可击其软肋,将贼兵截为两段。”

  “同时,我将亲率剩余官军,封死其退路,务求全歼闯贼于此。”

  孙传庭听了洪承畴的计划,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,此计应该可行。

  但他还是有一个疑问:

  “军门计划周详,下官佩服。”

  “可闯贼毕竟久经沙场,生性多疑。”

  “万一他识破此计,龟缩在邓州附近不动,或者干脆向南突围,我等岂不是白费心机?”

  洪承畴闻言笑了笑,仿佛早已料到有此一问。

  “他不走咱们就引着他走!”

  “派人去诈降!”

  “挑选几个机灵的官兵,让他们假装不堪忍受官军内部倾轧,携带军中情报前往高迎祥营中。”

  “就告诉闯贼,洪承畴与熊文灿内斗,官军即将分裂,北面防线空虚,正是突围良机!”

  “再结合兵马调动,由不得他高迎祥不信!” 大明:从边军开始覆明灭清
章节错误,点此报送(免注册),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