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字派小说>历史小说>大明:从边军开始覆明灭清>第354章 诱敌深入
  听了高迎祥的吩咐,刘哲和高迎恩二人不敢怠慢,立刻领命而去。

  他们找了几个不同的营房,将赵士诚带来的三名亲兵分别关押,彻底隔离开来,防止他们串供。

  两人亲自坐镇,还带了不少精通审讯的军中老人。

  虽然不方便用刑,但能用上的手段可一点也不少,审讯人员轮番上阵,问题一个接一个。

  从赵士诚被因何被责打、行刑现场的细节、一直到官军驻防的大致情况等,事无巨细,反复盘问。

  有时候在询问时,审讯人员还经常会突然发问,而且问题跳跃性极大。

  从“赵百户平日待你们如何”这类的家常闲谈,瞬间转到“冲突那日洪承畴带了多少亲兵”等关键问题。

  他们试图通过这些法子,来打乱几人的思绪,捕捉其言语间的矛盾之处。

  刘哲和高迎恩甚至还使诈,对几人谎称他们的同伴已经招供,说赵士城就是洪承畴派来的奸细,然后观察对方反应。

  可他俩却万万没想到,在这几人中,只有赵士诚才是唯一知晓全盘计划的关键所在。

  而这三名亲兵,可以说对计划是一无所知,他们只知道自家百户确实因为触怒了总督而被严惩,不得不逃亡避难。

  因此,面对各种盘问,他们所描述都都是自己的亲身经历以及真实感受,没有丝毫作假之处。

  几番审讯下来,三人的口供都相差无几,基本找不出什么错漏之处。

  等听完刘哲和高迎恩的回报后,高迎祥心中的疑虑总算是打消了大半。

  但出于谨慎,他还是派出了军中的探子,并乔装成流民、商贩等模样,秘密潜入南阳府打探消息。

  这些探子分成几路,有的混在茶棚酒肆与人闲聊;

  有的用直接用银钱开路,靠着收买底层小吏和基层军官,从他们口中套取南阳卫整顿、官军调动的情报;

  更有胆大心细的,甚至会靠近官军营地外围,观察旗帜番号、炊烟数量等,以此判断虚实。

  而他们的谨慎,恰恰正中了洪承畴的下怀。

  他精心策划的这场苦肉计,其高明之处就在于,不仅要骗过敌人,更要先骗过自己人。

  包括在南阳卫声势浩大的整肃风波,当众严惩赵士诚的戏码,统统都是演给自己人看的。

  只有让南阳卫的军民们都相信赵士诚是真的被逼反,才能通过他们的嘴,将情报传递给贼人的探子。

  不得不说,在明末这个时期,农民军和关外的后金,对于情报战场的重视和运用,一直都是可圈可点的。

  农民军利用其流动性强、与社会底层联系紧密的特点,往往能通过流民、商贩、乃至投诚的官兵,构建起广泛而有效的情报网络。

  而后金则更胜一筹,他们不仅会收买商人,而且还能开出高价吸引明军将领,再加上派遣密探等方式,以此获取了大量关键军政情报,在历次作战中占尽了先机。

  反观明军,自从没了夜不收之后,对外情报工作是一年不如一年。

  尤其是朝廷方面,除了少数会注重情报和保密外,其他人可谓是处处漏风。

  朝廷邸报往往形同公开文书,甚至连军事部署都会因内斗党政、或者贪图财物而提前泄露。

  但洪承畴显然不在此列。

  毕竟是久经沙场的老人了,早在崇祯四年时,他就曾派遣内应,除掉了第一代义军首领王嘉胤。

  而现在,他又故技重施盯上了第二代义军首领。

  几天后,高迎祥派出去的各路探子们都陆续带回了消息:

  “渠帅,已经查实了!”

  “那姓赵的百户因为带头反对洪承畴清屯充饷,被当众打了三十军棍,皮开肉绽,好多人亲眼所见,做不得假!”

  “不仅如此,洪承畴还当众宣布要将那姓赵的家产抄没,举族充军戊边。”

  “现在南阳卫里怨声载道,许多军官都兔死狐悲,对洪承畴极为不满!”

  与此同时,外围的塘马也带回来了更关键的军事情报:

  “渠帅,官军主力确有异动!”

  “有两部官兵前几天已经拔营,往西边去了,从打着的旗号来看,看样子是曹变蛟和贺人龙的部队。”

  “听说是被圣旨给调走了,要去防备四川出兵。”

  “还有,洪承畴的本部兵马也在收拾辎重,后营的一些车仗粮草已经开始向北后撤,看样子是真要移防!,”

  更让高迎祥心动的是,就在这几天,陆陆续续又有几小股来自不同营头的逃兵前来投奔。

  他们带来的消息基本一致:

  “洪承畴与熊文灿内斗加剧,导致官军高层指挥混乱。”

  “被朝廷下旨申饬后,洪承畴心灰意冷,准备退到黄河岸边。”

  “而西北面防线因为曹变蛟的突然撤走,出现了一个巨大的缺口,正是突围的天赐良机!”

  至此,洪承畴精心设计的苦肉计才终于圆满收网。

  从赵士诚这个受害者的遭遇,到南阳府的内部动荡,再到官军的兵马调动,以及最后逃兵的佐证。

  这些来自不同渠道的情报层层叠叠,相互印证,最终让高迎祥彻底打消了疑虑。

  于是他不再犹豫,当即便召集了各部头领,让他们立刻收拾辎重,准备向西北方向突围!

  ......

  此时的高迎祥,麾下的兵马仅有一万八千人,连同随军家属、以及裹挟的流民,才勉强号称五万。

  他一声令下,大军便浩浩荡荡直奔北面的淅川而去。

  根据赵士诚透露的情报,淅川一带如今只有一小股明军驻守——正是陕西巡抚孙传庭的部队。

  听到“孙传庭”三个字,高迎祥心头不由得一紧。

  他瞬间想起了当初在黑水裕险些全军覆没的故事,心中不免有些打鼓,脚步也迟疑了几分。

  见此情形,赵士诚立马化身狗腿子,进言道:

  “闯王不必过于担忧。”

  “据我所知,那孙传庭部大多都是新编练的营兵,成军不过才一年而已,战斗力远逊于洪承畴麾下的边军。”

  “只要我军速战速决,拿下淅川,然后沿丹水北上,突破荆紫关,便能顺着商於古道,直插关中平原!”

  他见高迎祥意动,继续引诱道,

  “关中可是西北明军的老巢所在,孙传庭在此屯田一年,硬是从天灾手里抢收了不少粮食,府库充盈!”

  “咱们要是能一举突入关中,劫了那里的粮仓,不仅我军粮草无忧,更能断了西北明军的根本!”

  “届时、孙传庭、洪承畴麾下数万大军无粮可食,必然不战自乱!”

  “这可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啊!”

  听到关中粮仓这几个字,高迎祥大喜过望,立刻下令让大军直奔淅川而去。

  而此时的淅川,孙传庭早已安排妥当。

  他听从洪承畴的安排,只在淅川城及周边隘口,象征性地放置了一部两千人的卫军。

  孙传庭暗中示意守将,只要稍作抵抗即可弃守,务必给高迎祥造成此路防备空虚的假象。

  而他则亲自率领八千主力,提前埋伏在了荆紫关一带的丹水河谷地段,张网以待,只等高迎祥一头闯进来。

  果然,当高迎祥的大军抵达淅川城下时,守城的明军按照剧本,慌乱地放了几箭,随后便做鸟兽散。

  轻易拿下淅川,高迎祥还沾沾自喜的以为自己走对了路。

  初战告捷的喜悦冲昏了头脑,他命令部队稍作修整,便立刻沿着丹水北上,马不停蹄地朝着紫荆关方向进军。

  他选择的这条路线,是自邓州北上,经内乡,直达淅川。

  这一带属于伏牛山余脉与南阳盆地交界处,地势开始起伏,但仍有通道可行。

  过了淅川后,便是通往陕西的关键通道——荆紫关。

  荆紫关位于丹水之畔,地势险要,素有“豫西南门户”之称。

  只要拿下荆紫关,便意味着半只脚踏进了关中平原。 大明:从边军开始覆明灭清
章节错误,点此报送(免注册),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